06

2023-06

【乌鲁木齐晚报】走进乡村看振兴|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

资料来源: 作者: 浏览量:

  在很多人印象里,博士、教授多是在课堂上传播知识,或者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学术研究。但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耕地占6000余亩的科研试验田里,现实情况却与之大相径庭。

最近接连几日,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试验田,小麦、玉米、大豆、鹰嘴豆、红花等种子培育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育种育苗再到田间管理,研究生、博士生都很常见,就连专家教授也要下地干活,为取得第一手材料而辛苦劳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业专家给小麦“扎辫子”
试验地点: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基地
试验人员: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威
6月1日上午11时许,绿油油的冬麦已进入灌浆期,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飘摇,丰收的喜悦近在眼前。
王威和一名团队成员正在把一根根红色毛线绑在麦穗上,以便让生长中具有不同特性的小麦更容易被观察到。  

在田间劳作30多年的王威,动作娴熟,手脚麻利,更像是给小麦“扎辫子”。他说:“我们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研究,更需要来自田间地头的实操。”
2个多小时的辛苦劳作后,这块3.5亩地里的部分麦穗被“扎了红色毛线”,点缀其间,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实际上,这片麦田的丰收更是别具意义。因为这片麦田是科研人员用来做DUS测试的,有来自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120个冬小麦品种,有2021年的育成种,也有2022年的育成种。
王威解释,DUS测试主要是做冬小麦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测试,测试合格后,将为这些品种的小麦发放“身份证”。有了这一测试报告,相关研究人员方可进行品种保护或品种审定,为种业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专职测试员给恰玛古“戴口罩”
试验地点: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基地

试验人员: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专职测试员王帆
一阵阵花香四溢。王帆正在田间检查这些植物“戴的口罩”是否开缝。仔细看,盛开在“白色大口罩”里的花朵类似油菜花,挨挨挤挤,有金黄色的,有鹅黄色的,香气扑鼻。

这片地里种的是芜菁,王帆精心呵护着它们成长,以便后续开展相关的种质资源繁殖鉴定。
王帆解释,芜菁又名蔓菁、大头菜,新疆人俗称恰玛古,深受大家喜爱,称之为“长寿果”。
1.5亩的试验地里,种植了70余份芜菁种质资源。芜菁属于两年生草本植物,所以在这块地里既能看到正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绿油油的芜菁,也能看到正在开花结荚的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芜菁。

处于营养阶段这部分芜菁种质资源,是在今年3月底育苗5月初移栽的,目前正处于块根膨大盛期。


  正在开花的这一部分资源是去年8月份种植,11月份收获块根并贮藏,是今年5月份移栽的母根,是要收种子的。
  因此,为保证种子的纯度,防止不同资源间串粉,王帆给每个植株单独做了套袋处理。  “最近我几乎每天都来看看它们,有虫了防虫,有病了治病,缺水了补水,目的就是让它健康成长、成熟。”王帆说,试验地种植的芜菁不论是营养生长阶段还是生殖生长阶段,它们的多样性还是很丰富的,为下一步芜菁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农艺师监测甘薯是否“落地生根”
试验地点: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42号试验地
试验人员: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农艺师徐琳黎
科研试验田没有8小时工作制,近段时间新疆天气比较炎热,但由于眼下是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很多科研人员都是一早赶来,中午也不休息,不管是移栽种苗,还是授粉,或是田间管理,为了取得第一手数据,每个环节他们都是自己动手。

6月2日正午十分,烈阳高照,徐琳黎还在田间忙碌着,在本子上记录着甘薯生长情况。尽管戴着帽子,汗水已经浸湿了她的短发,摘下帽子擦汗时,湿漉漉的头发紧紧贴在额头上。
  “我们种的甘薯,也就是红薯都落地生根了,太棒了。”徐琳黎说道。拔出几根甘薯苗,见到甘薯苗底部都生出白色小根,她的嘴巴不由向上翘了翘。
  20亩地里种的是耐旱品种甘薯,5月22日移栽的,一直到9月进行全生育期性状调查关键期,要不间断记录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植株生长情况 。

  甘薯耐旱鉴定试验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甘薯团队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展抗旱鉴定评价研究,选择全国各省市主要种植品种,如南紫薯020、赣薯6号、广薯87 等 20个种质资源材料,以及冀元2号为主的40个材料进行自然干旱条件下的抗旱鉴定。

  徐琳黎说,甘薯将在9月下旬收获与测产工作,选出在西北干旱区及新疆薯区种植表现优异品种,再进行示范推广工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并为抗旱育种和抗旱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农博士”田间查看无叉瓜
试验地点: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43号试验地
试验人员: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设施农业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艾尔肯·牙生


  瓜苗生出几片叶,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望着从地膜中探出头的瓜苗充满生气,“农博士”艾尔肯·牙生轻轻舒了口气。

   今年,艾尔肯·牙生带着研究室团队6人,在43号地种了53亩的瓜,主要开展西瓜品种水肥一体化栽培示范,示范大果型西瓜品种无叉瓜高产栽培,以及黄瓤无籽西瓜(冰激凌)和4个甜瓜新品种以及贝贝南瓜,主要目的是发挥离乌鲁木齐较近的地理优势,种植高档瓜蔬,带动附近村民发展采摘休闲观光农业。
  常言道,种瓜得瓜。该团队之所以选择这一品种,主要是该品种属于优异资源,全生育期85天左右,果实长椭圆形,皮绿色,覆有墨绿色条带,瓤红色,汁多细脆,不倒瓤,中心含糖量12.5%,单瓜重5-18kg,果实美观,耐储运,丰产性好。
  艾尔肯·牙生说,该品种田间管理比其他品种简单,侧枝少或侧枝长势弱,整蔓打叉的人工费至少减少一半以上。
  该研究室团队主要从事甜瓜、西瓜和蔬菜筛选及设施栽培研究。今年,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20号地拱棚内,该研究室团队还种植了100份甜瓜资源,40份西瓜资源,目前已进入配组合阶段,以培育筛选适合设施栽培的甜瓜、西瓜及蔬菜的新品种,促进新疆发展“甜蜜”事业。(文图/记者江斌伟)



上一条:天山论道 | 生物炭让沙土变黑土

下一条:【乌鲁木齐晚报】且末香蒜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