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23-06

【乌鲁木齐晚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田间地头看“三夏” ——乌鲁木齐农业生产一线观察

资料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作者: 浏览量: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宋建华 郭军鸽 江斌伟 贾梦妍 王磊 牟敏

“三夏”时节,在乌鲁木齐市乡村的广阔田野中,农业生产者抢抓农时,精心组织夏收、夏种和夏管,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在米东区三道坝镇杜家庄村水稻种植区,水稻长势良好。受访者供图

“三夏”是夏种、夏收、夏管的简称,从每年五月下旬开始,至六七月结束。“三夏”时节是全年农作物种植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乌鲁木齐市各涉农区县因地制宜,抢抓农时,精心组织夏收、夏种和夏管,筑牢稳产丰收基础。

“田管家”助力粮食丰产增收

6月下旬,在米东区,3.5万亩水稻正在进入关键的分蘖期,米东区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及各水稻种植乡镇的农技人员组成的“田管家”服务小分队,正忙碌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种植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

乌鲁木齐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保障粮食生产丰产丰收。

时下正值乌鲁木齐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关键期,米东区和达坂城区等相关部门单位通过农技专家田间地头协助管理,大规模种植开展机械化作业,引进田间管理新技术等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夯实粮食丰收基础。

         在米东区三道坝镇杜家庄村水稻种植区,水稻长势良好。记者宋建华摄

在位于三道坝镇杜家庄村的稻蟹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则花正指挥工人给稻田追肥,这些肥料就是米东区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为基地量身定制并免费赠送的。

近年来,米东区积极打造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通过稻蟹、稻鸭、稻鱼共作等模式一田多用,让农业循环了起来,生态农产品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让农产品从增产走向提质。

王则花说,稻蟹齐肥靠的是水好,水好则要靠肥料好,在米东区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她不仅利用专业的有机肥肥水稻田,也通过“养水”让螃蟹肥美,达到一田多收的目的。

按照今年的农时,米东区水稻预计10月下旬全区水稻陆续进入收获期,米东区将继续指导各水稻种植乡镇抓好粮食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落实落细稳产增产关键措施,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这几天,达坂城区一万亩小麦进入了抽穗期和扬花期,这两个阶段也是小麦一生中水肥需求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穗粒数和产量的关键期。现阶段的小麦该如何管理呢?

在达坂城区西沟乡村民李建远的小麦地里,天山融化的雪水经过一条条滴灌带流向麦田。目前,他的30余亩小麦正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茁壮成长”。

李建远说,第一个阶段是小麦的拔节期,通俗来说就是小麦长个子的阶段,一般在四月初左右。第二阶段孕穗期是小麦孕育果实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量最大的阶段,需要精心照顾,它才能长出籽粒饱满的麦穗,这时候就需要“孕穗期管家”来帮忙了。

“孕穗期管家”就是在田间装置的智慧田管系统,有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种植户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管理麦田。

“由于小麦种植区域的温度不同,它开花的时间也会不同。”达坂城区农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继俊说,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小麦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用到不同的管护方式,只有管理好了,小麦才能够稳产增收。

目前农技专家都在田间地头忙碌,时刻关注气温变化,给予农户管理经验,助力村民“管好粮”。预计七月底前,一万亩小麦将全面“夏收”。

新技术筛选优质种苗

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一片片甘薯叶绿油油的,密密地一层,覆盖在地面上。

这片20亩地里种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主要种植品种,由新疆农业科学院薯类创新团队在5月22日移栽的。眼下,已经进入果实生长期,根系在逐渐膨大。

团队成员徐琳黎农艺师带着研究生正在田间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数据记载,为抗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乌鲁木齐市加强与新疆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合作交流,积极开展良种培育与推广工作。

甘薯耐旱鉴定技术是薯类创新团队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抗旱鉴定评价研究,选择全国各省市主要种植品种,如南紫薯020、赣薯6号、广薯87 、冀元2号等代表性的品种资源,在自然干旱条件下进行抗旱鉴定和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薯类创新团队负责人刘恩良说,甘薯耐旱栽培技术主要是通过引进全国优质甘薯品种资源,利用新疆独有干旱气候环境,在甘薯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控制水分,达到对品种资源鉴定及筛选的目的。

这些甘薯将在9月下旬收获、测产,选出在我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及新疆薯区种植表现优异品种,进行备案后再开展全疆的示范推广工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并为抗旱育种和抗旱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这段时间,恰逢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东湾村的百合花迎来新一茬绽放,花农们正忙着采摘销售。

6月26日,走进花农张希英家的百合花种植大棚,她正在一片含苞待放的百合花中穿梭忙碌。

    6月25日,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东湾村张希英(左)家百合花种植大棚,游客采摘百合花。记者郭军鸽摄

“刚又接到了市区的预定电话,棚里一会儿也有游客要过来采摘。”张希英说着,手底下活儿一直没停。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张希英所在的东湾村,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村里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因地制宜打造采摘基地,发展以草莓、花卉等为主的优质高效设施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曾在外地担任花卉种植技术员的张希英带着花卉种植技术回到东湾村,带头种植大棚花卉。目前,村里仅引种的百合花品种已有6个,种植面积20余亩。

由于花型好、花期长、香味浓,张希英推广引种的百合花不仅不愁销路,还吸引了不少游客采摘。

“我家这一批有2万多枝上市的百合花,除了提前被市场预定,剩下一部分留给游客采摘。”跟着张希英学种百合花的村民张文娟说,家里种植的百合花二茬在月初就陆续上市了,今年价格不错,收入十几万元。

同样忙着收获的,还有板房沟镇合胜村的菜农王春红。

“这几天,赶上菠菜成熟,就找了十几个人来地里帮忙。”王春红说,今年承包的都是高标准农田,机械连片耕作,用的也是高效节水灌溉。

绿油油的菠菜地里,正在帮忙的金秋丽和村民们收割、打捆,紧张有序地进行采收。“我们在这儿干活,一天能挣两百块。” 金秋丽说。

得益于乌鲁木齐县高标准农田持续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

合胜村党支部书记王森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吸引了不少企业流转发展产业,不仅土地流转费比以前高,而且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强,还解决了不少务工需求。

科技化、机械化加速农业现代化

6月26日,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三宫梁村村民王建丽家的黄瓜地里,志愿者们一起帮她采摘黄瓜。采摘、摆放、装箱……不到一上午,两亩地的黄瓜全部采收完毕。

与此同时,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星火村村民李伟红的胡萝卜地里,则是机械轰隆。随着采收机驶过,一根根胡萝卜排着队从地里“探”出头来,村民跟在采收机后方,挑选个头大、外观好的胡萝卜装袋,这些胡萝卜将通过菜商来到乌鲁木齐市各大蔬菜批发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乌鲁木齐市以农业机械化助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李伟红说,今年家里种植了8亩胡萝卜,现在已经进入采收期。今年的胡萝卜个头大、品相好,除了现售胡萝卜,也会借助村里的冷库将部分胡萝卜进行冷藏、错峰销售,增加种植户收入。

“今年的胡萝卜亩收入可以突破万元。”李伟红提起一袋胡萝卜掂了掂重量说。

六十户乡党委书记徐刚说,近年来六十户乡充分利用气候环境、地质土壤等地理优势,发展蔬菜种植,不断提升蔬菜品种质量,积极引导农户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为农户提供菜种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种植技能,逐步探索出一条无公害蔬菜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同时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实现了全年果蔬不断档,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6月26日上午,水磨沟区石人子沟千亩青贮玉米长势喜人,工作人员们正在田里除草,准备开始今年第三次浇水。

6月26日,水磨沟区石人子沟村千亩青贮玉米地里,工作人员正在除草。记者王磊摄

田地里,青贮玉米已经超过50厘米,走近一看,每垄玉米根茎下都铺设着塑料薄膜和滴灌设施。

“夏季7月、8月两个月是关键,主要工作就是浇水和除草。”乌鲁木齐市天牧峰农民牛羊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李志峰说,4月20日播种,9月中下旬收割。

为降低成本,青贮玉米田除了连片种植外,还采用水肥一体化浇灌。

以往浇灌一次千亩青贮玉米,需要二十个工作人员二十天时间才能完成,改为水肥一体化后只需要两名工人四个小时完成,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成本。

李志峰说,只有采取精细化管理,才能降本增效,预计今年青贮玉米产量在5000吨左右,全部供应于石人子沟街道各养殖合作社及养殖户。

上一条:【乌鲁木齐晚报】“新冬60号”刷新南疆早熟冬小麦高产纪录 现场实收测产,平均亩产771.88公斤

下一条:【石榴云\新疆日报 】771.88公斤!“新冬60号”再次刷新南疆早熟冬小麦高产纪录